最近引起輿論波瀾的因素之一是一份課題報告,報告的題目是《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與財稅調節(jié)》,報告課題的主持人是財政部科研所研究員。日前記者采訪了該研究員———博士生導師白景明博士,在采訪中他多次無奈而謹慎地表示,很多人將這份報告誤會成了政策走向,事實上該報告只是科研所的學術科研成果而已。理解有所走偏
白景明表示,其實該報告在今年3月下旬就已經做出,而且該報告并非做給任何部門,也不像一些媒體報道的代表財政部的意見,他表示:“有些人可能誤會了,在理解上有點走偏,這不是一個政策走向,這只是一個學術性的探討性的報告,是我們自己的科研成果。”“當然,作為財政部的科研所,我們的科研成果都要上報的!钡蠄蟮绞裁床块T,是否如一些猜測所說,已經引起相關決策部門的關注,他表示并不清楚。
同時,關于改革方向已經確定的說法也并非源于該報告的誕生。據記者了解,早在3月中上旬全國政協(xié)舉行的提案協(xié)商辦理座談會上,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就提出,國家將進行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,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征稅辦法,區(qū)別不同類別的個人所得,設立一檔或多檔稅率,簡化工薪所得稅率檔次,減輕工薪階層負擔。而報告是在3月下旬完成的。
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信息則表明,有關稅法的修訂可能納入全國人大的五年立法規(guī)劃,上月公布的全國人大2003年立法計劃中,確定安排審議以及抓緊研究起草的法律草案分別為13件和30件,其中經濟法類共計13件,也沒有一項與稅收相關,可見稅改尚未走入今年的立法日程,具體時間表尚未敲定。
對于稅法修訂壓后的原因,據悉為“各方存在爭議”。白景明表示,爭議的主要方面是起征點的高低,因為決定因素十分多,包括物價因素、收入因素、市場化程度高低等,需要十分深入的調研。除此,多項法律法規(guī)的修訂和重新起草、整體環(huán)境的配套……眾多方面都暗示著個人所得稅稅制的改革不會是個輕而易舉的過程。
盡管分析和預測表明,個人所得稅改革今年“沒戲”,但改革本身卻是毋庸置疑的。專家認為改革條件已基本具備,方案在今后兩三年內出臺比較合適,F有標準漸失合理
《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與財稅調節(jié)》報告提出:“調整相關稅制,改革個人所得稅稅制,在適度提高起征點的同時,減少級次、擴大級距并降低稅率,特別是3000元~5000元這一區(qū)間內的收入應采取低稅率政策,因為這一收入區(qū)間是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界限,稅率過高會抑制中國的消費擴張,反過來削弱經濟增長!
事實上,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、降低稅率的呼聲早已有之。對此,白景明表示:“以前確實有人也在進行研究,我們從去年開始研究這個課題,出發(fā)點主要是結合十六大報告提出的‘擴大中等收入階層’,我們的很多觀點,如調節(jié)分配收入差距,其中的一個原則就是怎么培育中等收入階層,我們的很多立論都是圍繞著這個說法做出的,也提出了很多措施,這可以算做是和以前研究的一個差別!
一個學術性質的報告能引起如此關注,而且響應的呼聲十分強烈,這多多少少從側面表明了改革的必要和各方的熱盼。目前《個人所得稅法》規(guī)定的800元起征點的標準是上世紀80年代初設定的,這個數目是當時工薪階層月收入的10~20倍,主要的繳納對象是在華工作的外籍人士,這一量級的收入能確保他們在當時的中國過上國際中等水平的生活。
對于眼下的工薪階層而言,最擔心的是起征點過低———在沸沸揚揚的討論中起征點過低的論調遭到普遍“攻擊”。
因為今天居民月收入已經突破800元的界限,征稅對象由富人擴大為平民,過低的起征點已經侵蝕到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水平。國家統(tǒng)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的調查數據表明:2002年,月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就業(yè)者占52.8%,而在1992年,僅有1%的人收入在800元以上。20多年來經濟的飛速發(fā)展讓800元起征點的合理性日漸缺失。目前許多經濟發(fā)達地區(qū)在實際操作中已經有所提高,如北京的實際起征點是1000元,珠海是1400元,深圳高達1700元。專家認為,從技術的層面來看,僅僅停留在討論起征點的問題上是沒有意義的,現在的主要爭議是調到多少,什么時候調。
相關熱詞: 個稅